北京内城的街景自古以来就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气息。☆所谓内城策略池,大致对应如今的二环路范围。北面有德胜门和安定门,南面则分布着宣武门、正阳门(即前门)以及崇文门;西侧是西直门和阜成门,东侧则有东直门和朝阳门。内城处于皇城与外城之间,其城墙最早修建于元大都时期,之后在明朝不断修缮和扩建,最终形成了坚固而恢宏的格局。
清代建立之后,北京城大体沿袭了明代的布局,但皇城制度被裁撤,许多原本属于皇家内廷的机构被改作民居。同时,内城中原本分布的各类衙署、府邸、仓库与草厂,也逐渐被普通居民所取代。为了便于管理,清政府还将内城划为八旗驻地,强制要求汉人迁至外城居住。除此之外,清代在北京城内兴建了数量众多的黄教寺庙和王府,并在城西郊修建了著名的“三山五园”,使其成为皇家园林集中区,极大地丰富了北京城的空间格局。
1911年清朝覆灭后,北京城迎来新的改造。为了改善交通并铺设环城铁路,原有的城防设施逐渐被拆除。正阳门、朝阳门、宣武门、东直门、安定门的瓮城先后被拆去,皇城城墙和东安门也被夷为平地。1924年在内城城墙上开辟了和平门,1937年又增设启明门(即建国门)和长安门(即复兴门),不过后两处其实只是拆开的豁口,而非真正的城门。
展开剩余73%新中国成立后,北京城池经历了大规模的拆除与改建。1949年以后,内城城墙上又增开了东四十条、小街、新街口等多个通道。外城的城墙、城门和角楼则在1951年至1958年间全部拆除。皇城的中华门、长安左门、长安右门以及地安门也于20世纪50年代消失。1965年至1969年,内城城门和城墙相继被拆,内城护城河东、南、西三面也被加盖成了暗沟,北京古城的格局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北京鼓楼是古城的重要地标,位于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。鼓楼与钟楼前后纵列而立,形制宏伟,气势磅礴,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工艺的结晶。鼓楼为重檐三滴水木构楼阁式建筑,通高46.7米,坐落于高4米的砖砌城台之上。楼体东西长约56米,南北宽33米,四周环以围墙,建筑格局庄严肃穆,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。
东四位于北京东城区中部,元代时称为“十字街”。明代在此十字路口四面各建一座四柱三楼式木牌楼,由于位置在皇城东侧,因而得名“东四牌楼”,简称“东四”。1699年,这些牌楼毁于大火,后来虽曾按原样重修,但在1954年被彻底拆除。历史上,才华横溢的大学士刘庸就曾居住在东四牌楼以南的驴市胡同(后改名为礼士胡同),为这片区域增添了文化底蕴。
居庸关长城则是京北长城线上最著名的古关城,地处昌平县城以北20公里的峡谷中。长城顺着15公里的山谷而建,两侧山峦叠嶂,林木繁茂,春夏间山花烂漫,景色瑰丽。早在金代,居庸关就被列为“燕京八景”之一,享有“居庸叠翠”的美誉。由于其扼守北京北部通道,自古以来有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之势,成为护卫京城的重要屏障。
永定门作为北京外城最宏伟的城门,位于中轴线上,夹在左安门和右安门之间,是南部进出京城的交通要道。该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(1553年),寓意“永远安定”。然而,随着城市发展,永定门的瓮城城墙在1950年开始被逐步拆除。2004年,北京重建永定门城楼,使其成为北京首座复建的城门,再度恢复了历史风貌。
永定门外的街头曾经是老北京生活的重要缩影。☆以永定门护城河为界,北侧的街道称作永定门内大街,简称“永内大街”;南侧则为永定门外大街,简称“永外大街”。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,永定门大街是京城南部最重要的交通干线,也是永外、大红门以南地区百姓进城的必经之路。当年街头的小吃摊位、来往的行人和车马,共同构成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市井风貌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实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